[轉] 尋找舌尖上的家族記憶

去年受到雲門流浪者計畫補助的三個月的《重返祖母逃難之旅》早已結束,因為日前才舉行成果發表,好多友人才知道我去了這趟旅行。也有很多新朋友知道這趟旅行源由,受到感動而有許多迴響。我旅行剛回來時,常常失神。失神是因為穿梭時空之間,無法順利切回現實生活的頻道,人還在旅行也還在奶奶的老故事中。幾個月過去了,混也混夠了,該要開始來說點故事了。

這裡有一篇由雲門側寫的旅行故事,轉貼分享。(不是自己寫的都比較快啦!)

尋找舌尖上的家族記憶

「最近要跟朋友弄一個party,待會去南門市場買菜。」晴朗午後時分,自稱宅女的筱葳現身,圓潤的臉頰帶著些微慵懶,完全不是想像中典型的犀利紀錄片編導、製作人。

「我要準備一道菜,醃篤鮮。」一講到做菜,筱葳眼睛發亮,犯癮了,精神全來了。

原來友人研發新菜,招大夥試味道。這場年輕人的派對,不拿速食餐打發大家的胃,而是以歐式菜混搭上海老菜,最後以醃篤鮮收尾。
「你知道什麼是『醃篤鮮』嗎?」筱葳帶著一絲神秘與俏皮娓娓道來。「醃篤鮮」也有人稱作「醃度鮮」,簡單講就是:「醃『燉』鮮」,將飽含時間焠練的醃肉火腿,跟新鮮的豆腐結、五花肉、冬筍一起丟進深鍋,徹底燉它一輪,當醃肉燉到碎了,爛了,不見了,美味精華整個化進和白色湯汁和新鮮食材,這道湯就完成了。

「作法和材料都很簡單,就是需要一整天去熬。」美味關係,總是需要時間來調製,湯如此,人大概也是。

大時代縫隙中的小歷史

政大英語系畢業的筱葳,有著新人類的活潑和率性自在。大學畢業後,曾在《明日報》短暫擔任記者,也做過環保聯盟執秘、書籍翻譯等工作。沒有走上學者父親瞿海源期望的學術之路,一心堅持著從小喜愛的視覺和文化研究,選擇遠赴英倫求學。她用拇指和食指比了一個小彎度,「我爸覺得文化研究跟社會學就只差了這麼一點點,小小彎一下就一樣了…但還是不同喔。」就這樣,堅持沒轉那個小彎,筱葳進入倫敦大學Queen Mary College修習知識文化史。返國後,陰錯陽差跟友人投入Discovery的《台灣人物誌》系列紀錄片製作。「西方人做紀錄片,很重視故事情節銜接,會一再溝通確認,那時候什麼都學,有一陣子每天都要睡辦公室,很苦啊…」經此實務鍛練後,筱葳練就一身武藝,從紀錄片的構思、企畫、投案,到編劇、導演、製作等環節,幕前幕後都能隨時上手。

從小因父母赴美求學,筱葳由祖母徐留雲一手拉拔長大,遇到挫折時,奶奶常用可口的菜餚為筱葳打氣,兩人也常一起做菜。對於這位老奶奶,筱葳沒有隔代教養的鴻溝,只有滿滿的孺慕之情。

奶奶逃難圖
照片提供/瞿筱葳

在筱葳眼中,奶奶是見過大場面,思想開放的長輩,為人大器,很會做菜。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時,奶奶不過是個二十一歲的姑娘,在上海跟夫婿訂了親後,夫婿就跟著軍隊遷徙,從上海、南京翻山越嶺,走陸路西撤到重慶。「奶奶為了跟爺爺團聚,沿著當年大多數人逃難的海路路線,隻身從上海南下,繞道境外的香港,河內,再搭滇越鐵路輾轉進入昆明,一路追到重慶尋夫。」一如張愛玲筆下的傳奇,在遍地烽火的大歷史下,弱小但堅強的女子,在亂世中執著掙取小小的現世安穩。

奶奶過世後,筱葳幫奶奶做了一支紀念短片,完成後才發現,老人家當年走的路線並不是想當然爾的逆時鐘,而是順時鐘。這項謬誤讓跟奶奶很親的筱葳相當懊惱,驚覺自己「對老人家的過去一點也不了解」,這也刺激筱葳再次深入奶奶的青春歲月,這次不再遙想,不再紙上談兵,要用雙腳實地走一遍,或許這樣才能真正感受到少女奶奶當年心頭和舌尖上的滋味。

故鄉即異鄉,異鄉即故鄉

「突然發現自己似乎需要出走,去走一趟奶奶逃難走過的路。依循著一個腳步,去看歷史,去看自身…」

二○○九年,筱葳的尋味之旅,也從越南出發了…從軟爛甜膩的江南口味,飛到河內的河粉米線,再踏進貴州豪邁的苗寨世界,也品嚐了四川的天府辣味…只是,想像中可能會奶奶廚藝的百家滋味,並沒有在舌頭上出現。即使來到父親的出生地宜賓,也還是異鄉,「在大歷史沖刷之下的中國,到處忙著建設,看不到什麼個人的痕跡。」

走完大半趟,最懷念的家族風味,仍然是根源奶奶家鄉的江浙口味,醃篤鮮、薺菜寧波年糕、爛糊肉絲、自製蛋餃大白菜、韭黃春捲、糯米糖藕、嗆蟹、菜飯、蓮子、白果…一道道滿載祖母回憶的家菜,除了可以吃進肚子,深祭五臟六腑,更滲進魂魄,以獨特的滋味,傳遞著家族記憶,緊緊繫絆著祖孫情。

河內的機車體驗
照片提供/瞿筱葳

原來「家鄉味」的源頭,就是生長環境的在地食材,即使漂泊離鄉,心頭和舌尖上的記憶不會輕易散去。

筱葳的尋味之旅,帶她走進家族記憶中的故鄉,也走進個人內心的幽微異鄉。

當筱葳見到奶奶的親妹妹時,眼淚不禁滴答落下,蘇州姨婆跟奶奶實在太像了。「我在時空中緊捏著一條虛擬的線,飄忽地前進。在大歷史、小歷史,祖輩與自身挪移的版塊之間,我變成幽魂跳來跳去。沒人真正知道我在哪個地點,哪個記憶時空。」雖然奶奶故去,奶奶的手藝,奶奶的傳奇仍活在筱葳的舌尖和心中,就像那鍋醃篤鮮。

期待另一則小歷史

回到台北後,筱葳從事製作影片、寫作、趴趴走之餘,依然經常犯「做菜癮」,也常向擅長廚藝的其他家族成員請益,未來希望能做一本食譜書,將記憶中「奶奶的味道」永遠留存下來。此外,在家族的閒談中,筱葳發現外祖父家族,曾經歷台灣第一個農民運動——二林事件,這令從事紀錄片的她再度眼睛一亮,想要深入探尋一番。想必那又是另一個故鄉/異鄉,另一道家鄉味,另一串彌足珍貴的家族記憶,另一則虛幻大歷史下的小歷史了。 (文/陳珮真 | 文章原址於此)

8 thoughts on “[轉] 尋找舌尖上的家族記憶

  1. 我的父親也像瞿奶奶ㄧ樣,繞ㄧ大圈來到台灣(雲南-緬甸-台灣)
    可以跟我分享你”走奶奶逃難的路”的行程嗎?
    或者可以在哪裡找到相關資訊
    我也是以”走父親當年逃難的路”為目標
    但,目前不知如何著手
    嗯!我非常喜歡你的文章

  2. 你好
    你父親到了雲南、緬甸啊,我這次也到了滇緬邊境
    那裡曾經有非常激烈的戰事呢…
    關於行程,我是從越南開始走,
    經過雲貴川,再沿長江往下游走到上海
    只有簡單計畫和方向就上路了
    也希望你早日達成目標!

    我正在撰寫這一路的經過
    也會陸續貼上來
    (我會加緊腳步的!)

  3. 你好瞿筱葳!我惊奇的看了你的一些资料。我奶奶大概和你你奶奶是同年出生的。不过我在这里是特别希望给你介绍一个我很钦佩的朋友。她叫李海培,一个人做了《边疆问路》八集纪录片,还做过《张大千》等纪录片。我感觉你们有许多相似。如果有缘,等你来北京的时候,希望来中国传媒大学做客哟。

  4. 曾向一位共事3年的主管請益,學做一道上海菜─蔥焅排骨。因著同為眷村子弟,家中都有七八位手足的背景,餐桌上談話中總敘說許多母親愛做的家鄉菜和老母親表現在日常飲食中對他偏心的溺愛,言詞中充滿濃厚的孺慕之情;故事好聽,排骨噴香,一道菜引我勤練實做數十回!近日離職回鄉前,請老師再品此味,評價是:滋味兒做得超過他的了…!
    不巧,咱師父也姓瞿……。
    很欣賞小葳的文字和談話,非常引人入勝!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