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自住在倫敦的短暫時光裡,生活中最舒服也最寂寞的是,屋子裡的東西好少。

衣服幾乎是一種功能一件,外套一件,褲子一件,鞋子一雙,不穿裙。日用品樣數也很少,偌大的房間要整理起來,一會兒就做完了。十點天亮四點天黑的冬日裡,守著很少很少的家當在屋裡讀書,雖然寂寞,卻也感覺沒有那麼多的物質重量,日子似乎很輕盈。

曾經很白目的在印度紅茶加了很多奶精與奶粉試圖製造出濃郁的假象,後來才知道濃郁的本質是香料。

今天煮了印度奶茶,用了三種香料:薑、丁香、肉桂。少了豆蔻。
煮法:一鍋水煮滾,扔進幾片生薑,三顆丁香,一隻肉桂,煮三到五分鐘。加入紅茶,最後是糖與牛奶。

用中文說「薑」一點也沒有風情,但以英文說 ginger(最好像是 The Hours 裡 Nicole Kidman 說的那種英式腔調),便似乎有了魔法,大概是距離感使然。西方人對於 ginger 不像我們對「蔥薑蒜」這般平常態度,也的確不便宜。曾把薑和橘子拿來蒸魚,果然很絕。

看報紙

最近常看台灣新聞,除了泛政治化的新聞(誰說錯話誰要卡位),就是奇觀與災難。難道沒有其他的頭條可以賣錢了嗎?我很無聊,就想到這個:「國土崩壞!全台十大寇」然後呢,每個寇都貼張彩色大照片,再來些小檔案,九二一、砂石車、李登輝什麼什麼都列進去也行,來個未審先判。哇哈哈。當然要以八卦筆法行文。(議題導向的八卦型小報不知道會不會賣?)

另外,今天在衛報看到一個 Archive 單元,從過去的檔案中取出舊報導重新刊登,今天刊出 1921 年愛因斯坦首度在英國授課的當年報導

最低需求

有人說,在倫敦第二年就會喜歡此地。第一年還在緬懷什麼都方便的台北,還在各式令人發噱吐血的 british service 中累積生活點數。但生活回歸基本面之後的確慢慢喜歡倫敦,也許是組成成份使然吧。如果要我列下生活所需的元素,我會說把以下這些留給我就夠了:可以安靜工作的住處、享有主權的廚房、不受電視干擾的權利。

這樣就夠了。這是我期望的台北生活,我知道想要鄰近有公園是太奢侈了。(但想想台北的公園裡走道、人工建築也相當多,如果全是大片草皮、樹木那該多好)

冷笑話

在辦事處又等上半個小時有餘,只是為了取件。前一位小小被刁難的黑膚男人在等他的收據時,旁邊三四位看起來三十出頭的回教男人看起來快要煩的受不了了。他們問偶而閃過窗口那頭的老小姐,老小姐說,你們得再等一下,就閃進辦公室了。我問他們等了多久,其中一位說「十小時」,我嚇一跳,他馬上更正,「喔,一小時」。我說還真久呀,另一位接著說,我們應該來放顆炸彈。他笑笑的。呃,這位老兄真是說出我的心聲,不過這笑話由他說還真冷。

今天吃了什麼

我今天早晨吃了吐司和黑布丁,中午則吃了用辣椒橄欖油醃漬的鯷魚罐頭拌的筆麵,其中加了生蕃茄和核桃與起司,配冰金黃 Carlsberg。晚餐還沒有吃,不過昨天晚餐有燉牛肉,辣辣的。以上三者都是剩菜變大餐。

之所以對自己的三餐全盤托出,是因為我在 msn 上問了朋友「今天你吃什麼?」
對方回,「要從早上開始報告嗎?」我說,好呀。朋友道,不重要吧。我不死心追問「說說看嘛」。半分鐘傳來的訊息是,「不了,我要去睡覺了。」對方睡了,不過我想我還是講講吧。

好吧,我承認這是一個無聊的 close up。不過盍各言爾志的話題撐太久,也該吃飯了吧。呵呵。

執狂的歡愉

They don’t do so by criticising the existing world or mainstream institutions and opinions and they do not draw their energy or their legitimation from any kind of opposition. Instead a growing number of people work constructively on an expanding shared space of freely available information, tools, platforms, infrastructures.

Armin Medosch, Dive, Piratology

我很喜歡 Sergey 做的手搖電影放映器(怎麼會有人想把手搖器變成數位但還要用手搖?XD)。一個很無聊的工具如果很像事一回事的去做而且還一板一眼的,就變得很幽默。甚至自身已經成為一種自給自足的歡愉。

到英國之後,我發現最常被問的一個問題是: what’s your project?
什麼?什麼計畫?
一個可能很無聊但如果很嚴肅的去做這無聊的事就會有一種幽默的氣氛的計畫。一種歡愉,一種執狂。發神經的無聊低調幽默。

lo-tech hi-tech

在真正進入工作狀態之前,會有一個時間只能拿來浪費,有的時候是睡覺、發呆,有的時候是看一些無厘頭的消息,寫成 blog,把該浪費的時間浪費掉,就可以工作去。今天的無厘頭一個是 lo-tech,一個是 hi-tech。

Move Mincer是可接電腦的手搖電影播放器。Sergey Teterin 做的,基本上就是手搖控制影像播放速度,還可以往前往後,適合派對放電影或是 VJ 秀使用。根據他的說法,這是一種低科技藝術表演。

另一個算是 hi-tech 吧,eyeBlog。wearable compueter 接上充滿偵測器的墨鏡可以偵測視覺接觸,四目交接時就會開啟錄製裝置,也就是 eyeBlog。有人留言說這是他聽過最蠢的事情。哈哈哈。

“best radio station in london”

他們拿電台當作聲音 實驗的藝術媒介,主旨是在主流電台轟炸之外提供另一種激進選擇。( To provide a radical alternative to the universal formulae of mainstream broadcasting.) Resonance 104.4fm,倫敦只有市中心可以聽到,不過網路上都有串流可聽。

其中有一集主持人帶著薩克斯風和手機在路上行走,吹一段音樂,然後訪問路人,現場直播。還有主持人去大街小巷錄各種聲音,也有文學與音樂結合的節目。沒廣告,所以快倒閉。

這是音樂家、藝術家、評論者一起搞的電台,今天報紙上說幾個受到藝術大戶 Saatchi 青睞的藝術家居然決定把他們的作品從 9.9 鎊開始拍賣,目的是要為 Resonance 募款。雖然電台只是要募一千鎊讓電台可以再繼續一個月,但這些年輕藝術家顯然想以大拋售吸引人群,讓更多人捲入這項搶救藝術電台的運動。評者說,如果大家有點 sense 的話一定會提早去排隊,預計現場將擠進五百人以上。

廣播的廣告太膩人,唱片太貴,抓 mp3 像姜太公釣魚,兩隻耳朵有時只是想要一種逸出現實的音流,而我也許會因為他們做出的這音流去擠擠看拍賣會場。我個人是很喜歡Bermuda Triangle這一集,神經兮兮的鬼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