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書 人物-瞿筱葳拼出失落的家史

這位訪者觀察入微,我的確有一點不好意思打書。況且本格荒廢已久,沒什麼人在看,在這打書大概也沒什麼用。不過還是轉貼這則寫的很有味的開卷文章。

【中時開卷】書 人物-瞿筱葳拼出失落的家史
佐渡守(文字工作者)  (20111112)

這是一本旅人的流浪紀實,也是一段孫女追憶祖母的故事。《留味行》(啟動)作者瞿筱葳,以新世代深情率直的筆調,在書中與70年前21歲的奶奶徐留雲相偕同行,帶領讀者一起遠征北越邊境,進入抗戰時的大後方雲南、貴州、四川,再跨過半個大陸,抵達江南——有著祖母味道的故鄉。

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

總是一口大包包,帶著筆電,窩在咖啡廳一角,像正在打報告的清爽大學生。為什麼想去流浪?「因為太想念了……。」從事紀錄片工作的瞿筱葳,曾經想為奶奶拍攝紀錄片,但最後剪輯的,卻是她的告別式。「在告別式的影片中,我發現自己犯了一個錯,竟讓奶奶的逃亡路線走錯方向。這硬生生給了我一巴掌。」瞿筱葳這才發現,過去以為聽了幾百遍的故事,其實是理解得那麼少。回過神,她決定用雙腳重新經歷奶奶當年走過的每一個城市。後來,她以考察奶奶的食譜故事為題,申請到雲門「流浪者計劃」的獎助。
一張地圖、一本口述歷史、一份iPod錄音,以及記憶中餐桌上的味道,瞿筱葳上路了。如《留味行》的副標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奶奶徐留雲在抗日戰爭時,發現陸路走不成,改由海路展開千里尋夫之旅。瞿筱葳循著奶奶的這條路線出發,然而才抵達中越邊境,身體就開始「抗戰」,大病一場,吐出來的全是黑水……。

走出來的一堂歷史課

翻開《留味行》,像觀賞一場文字化的紀錄片。瞿筱葳說:「過去我的工作是將腳本化為影像,現在卻必須將影像剪輯成文字。」路途中,汗臭、灰塵、油汙的年輕行腳,常伴著朦朧泛黃的老靈魂,跨越時空,影像交疊。青年旅館裡有瞿筱葳一段段短暫交會的友誼:情傷的blue、躲債的卡奴、一鍋之緣的南京姑娘、尋親的阿珊……,交疊著徐留雲70年前顛簸的際遇:一起逃難的于姐妹、流亡車隊的湯師傅、終於團圓的「下江」人瞿順卿……。

「寫書之前,我曾懷疑,誰會在意你家當時發生了什麼事?這對讀者有什麼意義?」新書出版,瞿筱葳連在自己部落格上都不好意思打書。然而歷史,也可以是用腳走出來的一堂課。例如在宜賓,瞿筱葳去探訪爺爺奶奶曾經落腳的地方,撞見前人的劫難現場。想到一場戰爭,讓數百萬人被歷史的漩渦操弄,這支龐大隊伍,彷彿在岷江口朝她迎面走來,又隨著洪流沖散。那種被歷史穿越的感覺過於真實,以至她在江邊大哭起來。

反芻祖母的私房菜餚

奶奶的過世,讓餐桌上消失了的味道,成為鄉愁。這場尋味之旅,後來究竟完成了沒有?書中瞿筱葳吃了一地換過一地,卻毫無斬獲。旅行七十幾天,最後終於在杭州的家常小館,找到貼近祖母手路的菜餚。原來她成長的味道,也正是祖母在家鄉的青春記憶。隨著旅行即將結束,那味道終於回到她手上。隨書小冊《奶奶的十一道菜》,透過味蕾開啟時光之鑰——最愛偷吃奶奶新煮的紅燒肉、悼念三叔的醋溜高麗菜、爺爺的手工蛋餃、團圓夜吃的醃篤鮮……,每一道食譜,都是一道私房故事。

旅行,是因為思念;書寫,則是一種收納。然而反芻並不容易,瞿筱葳在奶奶走後的房裡,剪接老中青三代的記憶,邊寫邊哭。書名《留味行》,留住奶奶味道的旅行,家史失落的拼圖,終於完成。特意仿舊的書封與原色瓦楞的書盒,透露出版社總編對此書的收藏意圖與偏愛。

「奶奶在世時,我的故鄉在奶奶身上,」瞿筱葳說,流浪歸來,故鄉從奶奶身上,扎根到這個島嶼上。奶奶走後關了的爐火,也因孫女的新婚,又重新點燃。

瞿筱葳曾在幾場演講中,講述這段她與奶奶一起旅行的故事。聽講的國中生揹起她的「流浪大背包」,感受流浪的重量感;也有學生聽完故事當場痛哭,還有學生興起追尋與紀錄祖父母的念頭。她對年輕學子的回應是:「無論用文字、聲音、影像,乃至於味道……,記錄不限媒介,緣份俱足,就如實去做吧。」之於讀者,她也有了答案:「如果我的書,能觸動你內心某一塊角落的感情,那也就夠了。」

開卷原址: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Book/0,3427,112011111200110+11051303+20111112+news,00.htm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